作者| 高凌朗股票配资专家门户
编辑| 汪戈伐
7月28日上午,长江和记实业发布最新公告,确认与财团的145天独家磋商期已经结束。公告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长和正在商讨邀请中国内地主要战略投资者加入收购财团。这意味着这笔涉及43个全球港口、价值228亿美元的交易将迎来根本性变化。
长和股价对此消息反应激烈。开盘后直接冲高2%,股价触及54.60港元,创下2020年2月以来新高,但很快回落,最终收跌0.84%至53港元。
回溯这场风波的起点,要从今年3月4日说起。长和突然宣布与贝莱德牵头的国际财团达成初步协议,准备出售分布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这些资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个决定引发巨大争议。早在2015年,中资财团就曾出价收购长和港口资产,但被拒绝。此次面临出售需求时,李嘉诚却选择48小时内与美方财团快速达成协议,完全绕过了中资。这种做法激怒了舆论。港澳办转载的《大公报》评论直接批评交易\"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前特首梁振英警告\"商人无祖国\"思维的危险。
数据显示,争议爆发后的11天内,李家旗下上市公司市值蒸发781亿港元,日均损失超过70亿港元。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笔交易的担忧。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解释了各方如此激烈反应的原因。这条连接两大洋的水道承载着全球6%的贸易量,我国有2.6%的海运货物必须经过这里,包括从南美进口的铜、大豆等关键资源。李嘉诚1997年花2200万美元拿到两个港口25年运营权,2021年又用4.3亿美元续约25年,堪称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态度强硬,公开声称要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还策动巴拿马政府质疑李嘉诚续约的合法性,声称其隐瞒了50多亿美元收入,威胁取消运营权。面对这种压力,李嘉诚选择整体出售港口资产。
我国监管部门迅速介入。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表示将依法审查交易。4月27日进一步警告\"各方不得规避反垄断审查\"。7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中方坚决反对经济胁迫行为。原定4月2日的签约仪式因此无限期推迟。
关键转折出现在最近几周。多方消息显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开始积极推动加入收购财团。这家全球最大航运企业拥有1535艘船舶、1.3亿载重吨运力,在全球经营58个码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3亿TEU,排名世界第一。
彭博社报道称,中远海运的核心要求是获得财团重大决策的\"否决权\",特别是涉及中国航运利益的安全审查、费率调整、船舶调度等领域,同时还要求获得超额利润分配权和港口营运数据访问权。
7月28日的公告实际上确认了这一变化。长和表示,为获得监管批准,财团成员和交易架构需要调整,公司将预留充分时间进行讨论。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当天回应称,中国政府将依法监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据了解,新的股权结构可能是中远海运持股30%-40%,贝莱德降至50%以下,地中海航运子公司TiL约占25%。这种安排实质上形成了中美欧三方分享港口资产控制权的格局。
这场博弈远超商业交易本身,它反映了在新国际形势下,各大经济体对关键基础设施控制权的激烈竞争,以及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不同考量。
对李嘉诚来说,这次经历或许是一次深刻教训。无论交易最终走向如何,这个案例都将成为理解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变化的重要样本。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纯粹的商业行为已经不存在,每个重大交易都承载着更深层的含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